慢性肝炎病人可通过适量优质蛋白、低脂饮食、高维生素摄入、限制钠盐、避免酒精等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慢性肝炎通常由病毒感染、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毒性、自身免疫异常、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
1、适量优质蛋白慢性肝炎患者每日需摄入适量优质蛋白帮助肝细胞修复,优先选择鱼类、鸡胸肉、豆腐等易消化吸收的食材。蛋白质缺乏可能加重肝功能损伤,但过量摄入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合并肝性脑病时需严格限制动物蛋白,可改用支链氨基酸补充。
2、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40-50克,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脂肪代谢障碍是慢性肝炎常见并发症,过量脂肪可能诱发脂肪肝。烹调宜选用橄榄油或山茶油,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胆汁淤积患者需进一步限制脂肪至每日30克以下。
3、高维生素摄入重点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新鲜西蓝花、猕猴桃、全谷物可提供丰富营养素。肝硬化患者常伴有维生素吸收障碍,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复合维生素片。维生素C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但避免过量补充以防铁沉积。
4、限制钠盐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腹水患者需限制在3克以内。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含隐性钠盐需警惕。门静脉高压患者严格限钠可预防水肿,烹调可用柠檬汁、香草替代调味。合并肾功能不全时需同步控制钾摄入。
5、避免酒精任何含酒精饮品均需绝对禁止,酒精代谢会直接损伤肝细胞。注意规避含酒精的药品制剂和食品添加剂。酒精性肝炎患者戒酒后肝功能可部分恢复,继续饮酒可能进展为肝硬化。
慢性肝炎患者应建立规律少食多餐模式,每日4-6餐减轻消化负担。食物需充分烹煮避免生冷刺激,餐具定期消毒预防感染。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宜选择软烂食物,细嚼慢咽防止出血。建议每3-6个月进行营养评估,根据肝功能变化动态调整膳食方案,必要时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