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点主要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起病缓慢、症状较轻、病程较长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明显减退,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造血微环境受损,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多,呈现典型的骨髓增生低下表现。
2、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但减少程度较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轻。血红蛋白多在60-90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5×10⁹/L,血小板在20-50×10⁹/L。这种全血细胞减少是渐进性的,发展速度较慢。
3、起病缓慢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隐匿,症状逐渐加重。患者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内才出现明显症状,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
4、症状较轻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比,慢性患者的症状相对较轻。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等程度较轻,出血多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牙龈出血等,严重出血少见。感染发生率也较急性型低,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等轻度感染。
5、病程较长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十余年,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可长期带病生存。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逐渐进展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部分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可获得长期缓解。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注意避免感染,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防止出血。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使用可能损伤骨髓的药物。出现发热、明显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