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添加剂较多的零食主要有膨化食品、糖果、蜜饯、碳酸饮料、加工肉制品等。这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常添加防腐剂、甜味剂、色素、增稠剂等以改善口感或延长保质期。
1、膨化食品薯片、虾条等膨化食品通常含有多种添加剂。为保持酥脆口感,可能添加膨松剂如碳酸氢钠;调味时使用谷氨酸钠等增味剂;部分产品还会加入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等。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肝肾代谢负担,儿童及胃肠功能较弱者应控制食用量。
2、糖果硬糖、软糖、泡泡糖等常添加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工甜味剂替代蔗糖,部分含亮蓝、胭脂红等合成色素。某些胶基糖果含增塑剂,咀嚼型糖果可能添加二氧化钛作为增白剂。糖尿病患者及过敏体质人群需谨慎选择。
3、蜜饯话梅、果脯类蜜饯为延长保质期多添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部分使用糖精钠增强甜度,亚硫酸盐用于护色。加工过程中营养流失较多,高糖高盐特性不适合高血压及肥胖人群经常食用。
4、碳酸饮料可乐、汽水等含磷酸、苯甲酸钠等防腐剂,焦糖色素赋予特定色泽,二氧化碳产生气泡口感。部分无糖型号使用三氯蔗糖等代糖,长期饮用可能影响钙吸收,青少年及骨质疏松患者应减少摄入。
5、加工肉制品火腿肠、肉松等加工肉食常添加亚硝酸盐保持色泽,复合磷酸盐改善保水性,谷氨酸钠增强鲜味。高温加工可能产生亚硝胺类物质,建议搭配新鲜蔬菜水果食用,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限量。
选择零食时可优先查看配料表,成分越简单越好。新鲜水果、原味坚果、无添加酸奶等是更健康的选择。儿童食用含添加剂食品建议控制每周不超过2次,购买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头晕、皮疹等过敏反应。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选择预包装食品时,应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中的添加剂种类及含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