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等功效,适合脾胃虚弱、体虚自汗等人群适量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有助于补充能量、改善消化功能。
1、补中益气糯米性温味甘,归脾、胃、肺经,能温补脾胃,缓解气虚乏力症状。对于产后体虚、病后恢复期人群,适量食用糯米粥可帮助恢复体力。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含量高,消化速度较慢,能持续提供能量,但胃肠功能较弱者需控制摄入量。
2、健脾养胃糯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促进胃肠黏膜修复,改善食欲不振。传统食疗中常用糯米搭配山药、红枣煮粥,缓解慢性胃炎引起的隐痛。需注意糯米黏性较大,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患者应避免空腹大量食用。
3、止虚汗固表糯米收敛作用有助于减少病后体虚、更年期等非正常出汗现象。中医方剂玉屏风散常含糯米成分,用于治疗表虚不固。夜间盗汗者可尝试糯米与浮小麦配伍食疗,但阴虚火旺型汗症需慎用。
4、改善贫血糯米含铁量高于普通大米,配合红枣、红豆等食材可辅助改善缺铁性贫血。其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助于血红蛋白合成。但严重患者仍需结合药物治疗,如琥珀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颗粒等。
5、辅助安神糯米中的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的前体物质,适量摄入可能帮助改善睡眠。传统食疗常用糯米与莲子、龙眼肉同煮,缓解心脾两虚型失眠。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影响睡眠质量。
食用糯米建议选择糙糯米保留更多膳食纤维,搭配蔬菜水果平衡营养。胃肠功能欠佳者可选择发酵糯米制品如酒酿,避免油炸糯米食品加重消化负担。中医体质辨证属湿热、痰湿者应减少食用频率,急性胃肠炎发作期暂停摄入。日常可将糯米与粳米混合煮饭,或制作成八宝粥等易消化形式,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0-150克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