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刺卡喉多数情况下不会自行消失,需及时处理。鱼刺滞留可能引发局部感染、黏膜损伤甚至深部组织穿孔,处理方式主要有自行咳出、镊子夹取、喉镜取出、食管镜手术及抗感染治疗。
1、自行咳出:
细小鱼刺可能通过剧烈咳嗽排出,但成功率不足20%。咳嗽时声门关闭导致胸腔压力骤增,气流冲击可能将浅表鱼刺带出。此方法仅适用于刺入深度小于3毫米、可见于扁桃体表面的直形鱼刺,尝试时需保持身体前倾避免异物下滑。
2、镊子夹取:
他人协助下可用长柄镊取出可见鱼刺,需在充足光源下操作。要求患者张大嘴发"啊"音使悬雍垂上抬,暴露咽后壁。此方法对刺入舌根或会厌谷的鱼刺有效,但操作不当可能将鱼刺推入更深部位。
3、喉镜取出:
电子喉镜可处理下咽部隐蔽鱼刺,成功率超90%。局麻后经鼻腔导入直径4毫米内窥镜,能清晰显示梨状窝、杓会厌襞等死角。特别适合弯曲鱼刺或儿童患者,整个过程约5-10分钟,术后需禁食2小时。
4、食管镜手术:
进入食道的鱼刺需全麻下用硬质食管镜取出。鱼刺穿透食管壁可能损伤主动脉弓或纵隔,表现为胸骨后剧痛伴发热。此类情况需立即禁食并静脉输注抗生素,术后24小时需造影检查是否存留瘘管。
5、抗感染治疗:
滞留超过24小时可能引发厌氧菌感染,需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口咽部肿胀明显者可含服地喹氯铵,伴发热症状需静脉滴注青霉素。形成脓肿者需在喉镜下切开引流,每日用呋喃西林溶液漱口。
误吞鱼刺后应立即停止进食,避免吞咽馒头等错误方法导致二次伤害。可尝试含服维生素C片软化细小鱼刺,但直径超1毫米者无效。建议常备家庭用检查手电筒和医用镊子,进食鱼类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分心。老年人和儿童建议选择无刺的鱼腹部位,烹饪前可用镊子仔细检查残留鱼刺。若出现持续咽痛、流涎或颈部肿胀,需在6小时内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