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补钙可通过饮食调整、钙剂补充、维生素D补充、适度运动和定期监测骨密度实现。补钙需结合个体钙需求量、胃肠吸收功能及基础疾病情况综合制定方案。
1、饮食调整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含钙量高且吸收率较好,每日可摄入300-500毫升。豆腐、豆浆等豆制品每100克含钙量可达100-150毫克,连骨食用的小鱼小虾钙含量更高。深绿色蔬菜如芥菜、苋菜、油菜钙含量丰富,但需注意草酸可能影响吸收,建议焯水后食用。坚果类如黑芝麻、杏仁可作为零食补充,但需控制每日摄入量在20-30克。
2、钙剂补充碳酸钙片需随餐服用以借助胃酸提高吸收率,枸橼酸钙对胃刺激较小适合胃肠功能弱者。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吸收较快,氨基酸螯合钙生物利用度较高。选择钙剂时需注意元素钙含量,每日补充量建议不超过1200毫克。长期服用钙剂者应定期监测血钙尿钙水平,避免过量导致肾结石风险。
3、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3滴剂可促进肠道钙吸收,老年人每日建议摄入800-1000国际单位。户外活动时暴露手臂和面部皮肤15-30分钟可促进自身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AD软胶囊可同时补充视黄醇,但需注意避免与含维生素D的钙剂叠加服用。严重缺乏者可短期使用骨化三醇胶丸,但需严格监测血钙浓度。
4、适度运动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每周建议进行3-5次,每次30-40分钟。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或轻量哑铃,能增强肌肉对骨骼的保护作用。水中运动适合关节退变者,水的浮力可减少骨骼负荷。运动强度应以微微出汗、次日无疲劳感为宜,避免跳跃等冲击性动作。
5、骨密度监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建议每年1次,重点关注腰椎和髋部T值变化。定量超声检测跟骨密度可作为筛查手段,异常者需进一步确诊。骨代谢标志物检测能动态反映骨吸收和形成状况。合并骨质疏松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松药物。
老年人补钙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每日饮食应包含乳制品、豆制品、深色蔬菜等多钙食材,烹饪时可用醋帮助溶解骨钙。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影响钙吸收,浓茶咖啡每日不超过2杯。补钙期间出现便秘可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冬季日照不足时可适当增加维生素D补充剂量,但需遵医嘱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