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通常与妊娠及分娩过程中盆底肌损伤、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腹压增加时漏尿。产后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神经损伤、尿道支撑结构减弱、分娩方式选择、多次妊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疗法、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松弛妊娠期子宫增大及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会导致盆底肌过度拉伸或撕裂。盆底肌群无法有效支撑膀胱和尿道,咳嗽或打喷嚏时腹压升高易引发漏尿。建议产后尽早进行凯格尔运动,收缩肛门和阴道肌肉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可增强肌力。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米多君片或盆底康复仪辅助治疗。
2、神经损伤分娩过程中可能压迫支配盆底肌的阴部神经,导致肌肉控制能力下降。表现为排尿急迫感增强或无法感知尿意。生物反馈疗法可通过电极监测帮助患者重建神经肌肉协调性,必要时联合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缓解膀胱过度活动。
3、尿道支撑减弱雌激素水平下降会使尿道周围结缔组织弹性降低,阴道分娩可能损伤耻骨尿道韧带。这类患者常伴有阴道前壁膨出,轻度者可尝试子宫托固定,中重度需考虑尿道中段悬吊术。补充雌三醇软膏可能改善局部组织萎缩。
4、分娩方式影响产钳助产或胎头吸引术等器械助产可能直接损伤盆底结构,剖宫产虽降低急性损伤风险,但妊娠期激素变化仍会导致组织松弛。建议产后42天评估盆底功能,阴道分娩者更需关注持续3个月以上的盆底肌训练。
5、多次妊娠累积每增加一次妊娠,盆底肌承受的机械压力呈累积效应。经产妇可能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与急迫性尿失禁混合症状,需结合尿动力学检查明确类型。顽固性病例可采用骶神经调节术或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
产后6周内应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每日饮水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分次少量饮用。穿着透气棉质内裤预防尿路感染,排尿时可尝试双足垫高减少残余尿。若训练3个月未改善或出现血尿、排尿疼痛,需及时至妇产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禁用可能影响乳汁分泌的药物如雌激素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