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造血功能障碍、骨髓浸润性疾病、免疫异常等多种原因引起。
1、造血原料缺乏铁元素、叶酸或维生素B12摄入不足会导致造血原料缺乏。长期偏食、胃肠吸收障碍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治疗需补充硫酸亚铁片、叶酸片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同时调整饮食结构。
2、骨髓造血抑制化学药物、放射线或病毒感染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苯类化合物接触史、化疗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常伴发热、出血倾向。需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促进造血恢复。
3、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造血细胞会引起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能导致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表现为反复感染或皮下瘀斑。治疗需采用醋酸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严重时需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4、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破坏正常造血微环境。骨髓穿刺可见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常见持续发热、肝脾肿大。需根据分型使用注射用阿糖胞苷等化疗药物,部分患者需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5、脾功能亢进脾脏异常增大会加速血细胞破坏。肝硬化、慢性血吸虫病等疾病导致脾脏肿大时,可能出现三系血细胞减少伴脾区疼痛。轻度患者可服用氨肽素片,严重者需考虑脾切除手术。
血细胞减少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注意口腔及会阴部清洁。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发热、皮肤瘀斑加重等情况需及时血液科就诊。长期服药者需遵医嘱监测肝肾功能,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