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后手肿可能由注射技术不当、药物刺激、局部感染、过敏反应或血管损伤等原因引起。
1、注射技术不当:
皮下注射时进针角度过浅或反复穿刺可能损伤皮下组织,导致局部渗出液积聚。表现为注射部位肿胀伴轻微压痛,通常24小时内逐渐消退。可通过局部冷敷减轻水肿,避免揉搓患处。
2、药物刺激:
部分高渗性药物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等对血管壁产生化学刺激,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临床可见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肿,伴有灼热感。建议更换注射部位,严重时需使用硫酸镁湿敷。
3、局部感染:
皮肤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细菌侵入,出现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反应。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伴随38℃以下低热。需保持皮肤清洁,出现脓性分泌物时应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4、过敏反应:
对药物成分或消毒剂过敏时,局部组织释放组胺引起血管扩张。特征为突发性边界不清的红肿伴瘙痒,可能伴随荨麻疹。轻度反应可口服氯雷他定,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急诊处理。
5、血管损伤:
穿刺时误伤血管壁会导致血液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淤血性肿胀。表现为青紫色瘀斑伴压痛,常见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急性期应压迫止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
打针后出现手肿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24小时内冷敷可收缩血管减少渗出,后期热敷有助于消肿。避免剧烈活动或佩戴过紧饰品,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饮食上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组织修复。若肿胀持续超过3天、范围扩大或伴随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排除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监测注射部位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