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通常在18-20周出现胎动,初产妇可能稍晚至20-22周感知。胎动是胎儿神经肌肉发育的重要标志,早期表现为轻微颤动,随孕周增加逐渐明显。
孕18-20周时胎儿运动系统初步成熟,孕妇可感受到类似气泡或蝴蝶扇动的轻微动作,此时胎动频率较低且不规律。孕24-28周胎动变得频繁有力,可能出现踢腿、翻滚等动作,每日可达数十次。孕32周后随着宫内空间减少,胎动幅度减小但力度增强,孕妇能清晰感知肢体顶撞。孕36周后胎头入盆可能导致胎动模式改变,表现为上肢活动增多。胎动监测需注意昼夜节律,通常夜间更为活跃,建议每日固定时间计数。若12小时内胎动少于20次或较平日减少一半,需警惕胎儿缺氧可能。
孕16周前感知胎动较罕见,可能与孕妇腹壁厚度、羊水量或胎盘位置有关。前置胎盘可能缓冲胎动感知,肥胖孕妇腹壁脂肪层较厚时感知延迟。某些胎儿发育迟缓或神经系统异常病例可能出现胎动减少,但需结合超声检查判断。双胎妊娠可能因胎儿互相遮挡导致个体胎动识别困难。极少数情况下孕妇将肠蠕动误判为胎动,需通过胎心监护确认。
建议从孕28周开始每日记录胎动,选择餐后1小时安静侧卧时计数,2小时内感受到10次不同动作即为正常。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影响胎盘供血,发现胎动异常应立即就医。孕期保持适度活动有助于增强胎儿觉醒周期,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宫缩。定期产检结合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能更全面评估胎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