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血可通过压迫止血、清洁消毒、药物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处理,通常由外伤、中耳炎、鼓膜穿孔、外耳道肿瘤等原因引起。
1、压迫止血用无菌纱布轻压出血部位10分钟,避免使用棉签深入耳道。外伤性出血多由掏耳或撞击导致,若出血持续需就医排除血管损伤。
2、清洁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后,用碘伏消毒创面。继发感染可能伴随耳痛、分泌物增多,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
3、药物治疗中耳炎引发的出血需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滴耳液减轻炎症。伴随听力下降或耳鸣需耳内镜检查。
4、手术修复外伤性鼓膜穿孔超过2个月未愈或肿瘤导致的反复出血,需行鼓室成形术或肿瘤切除术。术后需避免耳道进水并定期复查。
出血期间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或高空飞行。反复出血或伴随眩晕、面瘫等症状应立即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