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停用抗抑郁药物可能引发撤药反应,常见表现包括头晕、失眠、情绪波动、胃肠道不适及感觉异常。撤药反应通常与药物半衰期短、个体代谢差异、长期用药史、骤停方式及药物种类有关。
1、头晕头痛: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突然停用后,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水平急剧波动,可能引发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典型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眩晕感,部分患者伴随搏动性头痛,症状多在停药后2-3天出现,持续1-2周逐渐缓解。
2、睡眠障碍:
抗抑郁药物对睡眠结构的调节作用消失后,可能发生快速眼动睡眠反跳现象。患者易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片段化或多梦,部分三环类抗抑郁药骤停可能伴随嗜睡与噩梦。建议维持规律作息,避免午睡过长影响夜间睡眠。
3、情绪反复:
大脑神经递质系统重新适应过程中,可能再现抑郁核心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激惹或焦虑加重,严重者出现自杀意念。既往有双相障碍病史者需警惕转躁风险,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应寻求医疗干预。
4、消化道症状:
胆碱能系统反跳可导致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减退,常见于停用帕罗西汀等抗胆碱能作用较强的药物。伴随腹部痉挛时可通过少量多餐缓解,持续呕吐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5、感觉异常:
约30%患者报告出现电击样感觉或皮肤蚁走感,医学上称为感觉异常性撤药综合征。与神经元超兴奋性相关,多见于文拉法辛等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通常2-4周内自行消退。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阶梯式减药法,每2-4周减少原剂量的25%。减药期间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每周3次30分钟快走,有助于促进内啡肽分泌。饮食注意补充富含色氨酸的豆制品、禽肉及香蕉,避免酒精与咖啡因摄入。出现持续心悸、高热或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