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可能由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多囊肾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原发病、透析治疗、肾脏移植等方式干预。
1、慢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病因,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需使用缬沙坦、环磷酰胺、泼尼松等药物控制炎症进展,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
2、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伴随水肿和肌酐升高,需应用胰岛素、格列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控制血糖血脂,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
3、高血压肾损害持续高血压引发肾小动脉硬化,可能出现夜尿增多和血肌酐升高,建议使用氨氯地平、厄贝沙坦、呋塞米等降压药物,严格限制钠盐摄入。
4、多囊肾遗传性肾脏结构异常导致囊肿压迫正常组织,常合并腰痛和泌尿系感染,需用托伐普坦延缓囊肿增长,严重时需考虑肾切除术。
肾功能衰竭患者应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毫升以内,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并定期复查肾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