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眩晕可能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低血压、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复位治疗、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缓解。
1、耳石症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是常见诱因,表现为头位变化时短暂眩晕,可通过耳石复位术治疗,药物可选甲磺酸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盐酸氟桂利嗪等改善循环。
2、血压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常见于快速起身时头晕目眩,需监测血压变化,可遵医嘱使用米多君、屈昔多巴等升压药,配合弹力袜和补液治疗。
3、前庭功能障碍梅尼埃病或前庭神经元炎引发平衡失调,伴随耳鸣或恶心,急性期可用地塞米松减轻炎症,长期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药物包括异丙嗪、苯海拉明等。
4、中枢病变脑干或小脑病变如多发性硬化可能引起持续性眩晕,需MRI明确诊断,治疗原发病同时可使用尼莫地平、丁苯酞等神经保护药物。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起身时动作放缓,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眩晕发作期间应坐下或扶靠固定物防止跌倒,症状反复需排查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