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进入体内不一定会发病,是否发病与病原体毒力、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发疾病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当病原体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时,健康免疫系统通常能有效清除。黏膜屏障、吞噬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可拦截大部分病原体,即使突破防线,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特异性免疫成分也能精准消灭入侵者。部分病原体可长期潜伏形成带菌状态,如结核分枝杆菌能在肺泡巨噬细胞内休眠数年。
当免疫防御系统存在缺陷时,病原体更易致病。艾滋病病毒直接破坏CD4+T细胞导致免疫崩溃,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会增加真菌感染概率。某些病原体具有免疫逃逸能力,如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逃避抗体识别。新生儿、孕妇等特殊群体因免疫发育不完善或免疫抑制状态,也更容易出现显性感染。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免疫稳态,接种疫苗能建立特异性免疫记忆。出现持续发热、乏力等感染征兆时需及时就医,避免滥用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胸腺肽肠溶片、匹多莫德口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