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高危产妇主要包括胎盘异常、产程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多胎妊娠等情况。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需及时识别高危因素并干预。
1、胎盘异常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产妇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前置胎盘指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覆盖宫颈口,分娩时易发生不可控出血;胎盘早剥表现为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胎盘提前剥离,常伴随剧烈腹痛和阴道流血。这类产妇需提前备血,分娩时可能需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或紧急子宫切除术。临床常用氨甲环酸注射液、缩宫素注射液等药物控制出血。
2、产程异常急产或滞产产妇更易发生产后出血。急产时子宫肌纤维过度拉伸导致收缩力减弱;滞产则因产程过长消耗体力,引发继发性宫缩乏力。产程超过24小时或短于3小时均需警惕,可预防性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加强宫缩,必要时行宫腔填塞术。
3、凝血障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重度子痫前期或羊水栓塞产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皮肤瘀斑、注射部位渗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需输注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浓缩剂等血制品,同时静脉滴注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改善凝血功能。
4、宫缩乏力多产次、巨大儿或羊水过多产妇易出现子宫收缩不良。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会影响产后复旧,表现为宫底升高、阴道流血量多。除按摩子宫外,需联合使用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卡贝缩宫素注射液等宫缩剂,顽固性出血需行B-Lynch缝合术。
5、多胎妊娠双胎及以上妊娠产妇出血概率增加。子宫过度膨胀影响收缩力,且常合并贫血或妊娠高血压。分娩后需持续心电监护,预防性使用缩宫素静脉滴注,必要时补充铁剂如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纠正贫血。
建议高危产妇选择具备输血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产前完善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孕期需规律产检监测血压、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避免过度劳累。产后两小时内需密切观察出血量、宫缩情况及生命体征,早期哺乳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出现头晕、心悸等失血症状时须立即告知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