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生鱼片确实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主要与寄生虫感染、细菌污染、病毒传播等因素有关。生鱼片未经高温处理,可能携带异尖线虫、副溶血性弧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
生鱼片常见的健康风险包括寄生虫感染。淡水鱼或海水鱼可能携带异尖线虫、阔节裂头绦虫等寄生虫幼虫,食用后可能引发腹痛、腹泻、过敏反应。异尖线虫可穿透胃肠黏膜导致炎症,严重时需内镜取出。深海鱼虽寄生虫较少,但仍有感染概率。部分餐厅采用冷冻处理杀灭寄生虫,但家用冰箱冷冻效果可能不足。
细菌污染是另一重要风险。生鱼片在加工储存过程中可能沾染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这些细菌在室温下快速繁殖,食用后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呕吐、发热、水样便。孕妇感染李斯特菌可能诱发流产或新生儿感染。生鱼片与熟食混放、刀具砧板交叉使用会加剧污染风险。
病毒性肝炎需特别警惕。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污染水域中的贝类或鱼类传播,生食后可能引发黄疸、乏力、肝区疼痛。病毒耐低温且对普通消毒剂抵抗性强,冷冻无法完全灭活。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生鱼片搭配的酒醋、芥末等调料无法有效杀灭病毒。
过敏反应不容忽视。部分人群对鱼类蛋白过敏,生食时过敏原更易被吸收,可能诱发荨麻疹、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组胺中毒也常见于腐败鱼类,即使新鲜度良好的鱼在室温放置后也可能产生过量组胺,导致面部潮红、头痛、心悸等症状。
为降低风险,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经过检验检疫的海产品,确保全程冷链运输。食用前观察鱼肉是否呈半透明光泽、无异味。孕妇、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应避免生食。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皮疹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和驱虫治疗。日常处理生鱼片需使用专用刀具砧板,加工后彻底清洁双手和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