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药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或副作用。短期失眠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慢性失眠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短期使用催眠药有助于改善急性失眠或偶发睡眠障碍,通常建议不超过2-4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等通过增强中枢神经抑制发挥作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片、唑吡坦片选择性作用于特定受体,两者均可能引起日间嗜睡、记忆力减退。长期使用会导致耐受性增加,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达到相同效果,突然停药可能出现反跳性失眠、焦虑等戒断反应。
部分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建议延长用药周期,如伴有严重焦虑抑郁的慢性失眠患者,需配合抗抑郁药联合治疗。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片依赖性较低,可用于睡眠节律紊乱的长期管理,但仍需定期评估疗效。老年患者代谢能力下降,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跌倒风险,需密切监测认知功能变化。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保持卧室环境黑暗安静,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日间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具有持久疗效,可帮助纠正不良睡眠信念。若失眠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情绪问题,应及时到睡眠专科就诊,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