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会发生肠穿孔,但概率较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和黏膜层,严重时可导致肠壁全层病变。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若病情长期未控制,炎症持续加重可能引发肠壁变薄、坏死,进而增加肠穿孔风险。常见诱因包括疾病活动期未规范治疗、合并感染或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肠穿孔表现为突发剧烈、持续腹痛,伴发热、腹膜刺激征,需紧急就医。
仅有少数患者会进展为肠穿孔,多见于全结肠炎或暴发型病例。这类患者通常存在深度溃疡、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识别症状如腹胀加重、排便停止、心率加快等,可降低穿孔风险。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结肠镜,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等控制炎症,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外伤。若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应立即就医排查穿孔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