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病患者一般不建议饮酒。酒精可能加重炎症反应、干扰药物代谢,并增加肝脏负担。
类风湿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炎症和骨质破坏。酒精会刺激免疫系统异常活化,促进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可能加剧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饮酒还可能导致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胃肠道副作用加重,同时影响甲氨蝶呤片等免疫抑制剂在肝脏的代谢效率。长期饮酒会损伤肝细胞功能,而类风湿病治疗药物多需经肝脏代谢,可能增加药物性肝损伤风险。
少数病情稳定且无肝脏疾病的患者,在医生评估后可能偶尔少量饮用低度酒。但需严格避免与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等免疫抑制剂同时服用,饮酒前后需加强肝功能监测。部分研究显示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具有一定抗炎作用,但该成分可通过其他食物补充,并非必须通过饮酒获取。
类风湿病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避免高嘌呤食物。规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低强度有氧运动,注意关节保暖。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出现关节症状加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