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产后容易得腰突症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腰椎负荷增加、核心肌群松弛、分娩姿势不当、产后护理不足等因素有关。腰突症通常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1. 激素水平变化妊娠期体内松弛素水平升高会导致韧带松弛,增加腰椎关节稳定性下降的风险。这种生理性变化可能持续到产后数月,若未及时恢复锻炼,可能诱发腰椎间盘突出。产后可通过低强度核心训练帮助韧带功能恢复,避免提重物或久坐。
2. 腰椎负荷增加孕期体重增长使腰椎长期承受超额负荷,分娩后若体态调整不及时,可能造成椎间盘压力分布异常。典型表现为弯腰时突发锐痛,可能伴随臀部放射痛。建议使用哺乳枕减轻哺乳时腰部压力,逐步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
3. 核心肌群松弛腹直肌分离和盆底肌松弛会削弱腰椎动态稳定性,增加椎间盘后突概率。约60%产妇存在腹直肌分离,可能持续至产后1年。可遵医嘱使用腹带辅助支撑,配合桥式运动等康复训练,禁用仰卧起坐等屈曲动作。
4. 分娩姿势不当分娩时截石位维持过久可能造成腰椎过度前凸,椎间盘后部纤维环损伤。硬膜外麻醉可能掩盖腰部不适信号,导致产后活动过早加重损伤。出现马尾综合征表现需立即就医,可考虑甲钴胺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神经水肿。
5. 产后护理不足哺乳期钙质流失加速可能降低椎体骨密度,抱婴姿势错误会持续加重腰椎负担。建议每日补充600毫克钙剂,哺乳时采用腰靠垫支撑,交替使用腰凳和背带。急性发作期可短期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止痛。
产后6个月内应避免高强度劳动和剧烈扭转动作,睡眠时侧卧屈膝姿势能减轻腰椎压力。建议每周进行3次骨盆稳定性训练,如死虫式、鸟狗式等动作,单次持续时间不超过20分钟。出现持续夜间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进行腰椎MRI检查,排除严重椎间盘脱出可能。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禁用含有麝香成分的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