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周腹壁缺损可能由脐疝、腹直肌分离、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创伤性损伤、腹内压增高等原因引起。脐周腹壁缺损通常表现为脐部膨出、局部疼痛、活动后不适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脐疝脐疝是脐周腹壁缺损的常见原因,多因脐环闭合不全或腹壁薄弱导致腹腔内容物突出。患者可能出现脐部柔软包块,平卧时可回纳,咳嗽或用力时增大。治疗需根据疝囊大小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修补,常用术式包括开放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婴幼儿脐疝多数可自愈,成人脐疝需避免重体力劳动。
2、腹直肌分离妊娠、肥胖等因素可导致腹直肌向两侧分离超过2厘米,形成脐周腹壁薄弱区。表现为腹部中线纵行凹陷,站立时脐周隆起明显。产后女性可通过腹肌锻炼改善,严重者需穿戴腹带或行腹壁成形术。日常应避免仰卧起坐等加重分离的动作。
3、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胚胎期腹壁发育异常可形成脐膨出或腹裂畸形,新生儿可见腹腔脏器通过脐部缺损外露。脐膨出患儿需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尽早行一期或分期修补手术。产前超声可筛查此类畸形,出生后需警惕合并其他器官畸形。
4、创伤性损伤腹部锐器伤、手术切口感染或长期置管可能导致脐周腹壁组织缺损。表现为伤口愈合不良、局部组织坏死或继发切口疝。治疗需清创后选择生物补片或合成补片进行无张力修补,术后需预防感染并控制慢性咳嗽等危险因素。
5、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腹水、巨大肿瘤等引起长期腹压升高,可导致脐周腹壁逐渐膨出。患者常伴原发病症状,如呼吸困难的肺病患者或门脉高压的肝病患者。治疗需先控制原发病,必要时行疝修补术,术后需持续管理原发病以防复发。
发现脐周腹壁缺损应避免自行按压膨出部位,减少增加腹压的动作如重物提举。建议穿戴宽松衣物减少摩擦,保持排便通畅。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渐进式腹部肌肉锻炼,定期复查超声评估修复效果。营养不良者需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