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胃酸会导致消化不良。胃酸是消化食物的关键物质,分泌不足可能影响蛋白质分解和营养吸收,进而引发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胃酸分泌不足时,胃内酸碱度升高,胃蛋白酶活性降低,食物尤其是蛋白质类难以被充分分解。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进入肠道后可能发酵产气,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长期胃酸缺乏还可能影响铁、钙等矿物质吸收,导致贫血或骨质疏松风险增加。部分患者会出现反酸症状,这与胃酸分布不均有关而非分泌过多。
少数情况下,胃酸缺乏可能由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病理因素引起,这些疾病会破坏胃黏膜的泌酸细胞。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壁细胞抗体会直接损伤胃酸分泌功能。某些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也可能造成医源性胃酸不足。这类患者除消化不良外,往往伴随体重下降、舌炎等全身症状。
建议存在持续消化不良症状者进行胃功能检测,明确胃酸分泌状态。日常可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胃部负担。确诊胃酸缺乏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可自行服用酸性物质刺激胃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