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前后服用抗抑郁药可能对胎儿发育和孕妇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具体影响需根据药物种类、剂量及孕期阶段综合评估。常见风险包括胎儿畸形、早产、新生儿适应障碍等,但未经治疗的抑郁症同样可能危害母婴健康,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调整用药方案。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如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在妊娠早期使用可能轻微增加胎儿心脏缺陷风险,妊娠晚期使用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适应障碍症状。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片与胎儿肢体畸形存在一定关联,尤其妊娠前三个月需谨慎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能通过影响胎盘血流增加流产风险,临床已较少用于孕妇。部分新型抗抑郁药如文拉法辛缓释片虽缺乏足够妊娠安全性数据,但突然停药可能诱发抑郁复发,需逐步减量。苯二氮卓类辅助用药可能增加新生儿肌张力低下、嗜睡等风险,妊娠后期应避免长期使用。
妊娠期抑郁症未治疗可能导致孕妇营养不良、自我护理能力下降,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产后抑郁未干预可能影响母婴情感联结,导致婴幼儿认知发育迟缓。有严重自杀倾向或精神病性症状的孕妇,抗抑郁药治疗收益可能超过潜在风险。哺乳期用药需考虑药物乳汁分泌量,帕罗西汀片等低乳汁渗透药物相对安全。用药期间需配合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产前监测,出现阴道出血或胎动异常应及时就医。
计划妊娠的抑郁症患者应提前3-6个月与精神科医生讨论药物调整方案,避免突然停药诱发症状波动。妊娠期间可尝试认知行为治疗、光照疗法等非药物干预,必要时选择风险等级B类的抗抑郁药。保持规律作息、补充叶酸和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情绪稳定,家属需密切观察孕妇情绪变化并及时陪同就诊。产后42天复查时应重新评估用药必要性,母乳喂养期间服药需监测婴儿镇静、体重增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