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不建议用饮料完全代替水,饮料无法满足人体对水分的生理需求且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人体通过出汗调节体温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普通饮用水能快速补充体液且不含额外热量或添加剂,而市售饮料往往含有较高糖分,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龋齿风险增加,部分含咖啡因饮料还会加重脱水。碳酸饮料中的磷酸盐可能干扰钙吸收,运动饮料在非高强度运动场景下容易造成钠摄入过量。对于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含糖或高钠饮料更可能诱发病情波动。
特殊情况下可适量选择电解质饮料补充汗液流失的钠钾离子,如高温作业或持续运动超过1小时时。但日常补水仍应以白开水、淡茶水为主,可搭配含水量高的西瓜、黄瓜等食物。需注意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淡黄色说明补水充足,深黄色则需增加饮水量。儿童和老年人对脱水更敏感,家长应定时提醒饮水,避免因口渴感迟钝导致水分摄入不足。
夏季饮水建议少量多次,每次200-300毫升,全天饮水量保持在1.5-2升。可自制柠檬水、薄荷水增加口感,或将绿豆汤、菊花茶等传统消暑饮品作为补充。若出现头晕、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须立即补充口服补液盐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