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不完全属于心理疾病,但心理因素是其重要诱因之一。失眠症可能与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环境干扰、躯体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症状。长期失眠需排查器质性疾病并综合干预。
1、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是失眠的常见诱因,心理应激导致大脑皮层持续兴奋。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调整不良睡眠信念,必要时可联合帕罗西汀片、盐酸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建议保持规律作息,睡前避免情绪波动。
2、环境干扰光线噪音、寝具不适等环境因素会干扰睡眠节律。改善睡眠环境需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室温控制在20-24℃。短期可使用右佐匹克隆片等助眠药物,但须避免长期依赖。
3、躯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疼痛等疾病常伴发失眠。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甲亢患者服用甲巯咪唑片,疼痛患者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此类失眠随基础病控制可缓解。
4、药物影响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能干扰睡眠。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替换为对睡眠影响较小的药物如美托洛尔缓释片。避免擅自停药或换药。
5、生活习惯咖啡因摄入过量、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会延迟入睡。建议午后限制咖啡茶饮,睡前1小时避免蓝光暴露。可尝试酸枣仁油软胶囊等天然助眠成分,配合放松训练改善睡眠质量。
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是改善失眠的基础措施,包括固定作息时间、避免日间补觉、适度运动等。若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情绪低落、日间功能受损,需到精神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就诊,通过多导睡眠监测等检查明确病因。心理治疗与药物干预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服用安眠药物导致依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