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长青主任医师
-
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慢性额窦炎的鼻内镜中线引流技术
- 鼻窦囊肿容易复发如何治疗?
- 鼻中隔穿孔的预防与治疗
- 关注鼻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
- 慢性泪囊炎治疗的突破??内镜下...
- 前颅底隧道工程??兼谈慢性额窦...
- 常规手术与非常规手段??兼谈鼻...
- 鼻息肉5次手术后复发的治疗??...
- 愚公移山 感到上帝??听课有感
- 貌似咽部溃疡的白塞病长期误诊误...
- 鼻腔流“水”须警惕??兼谈脑脊...
- 关注鼻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
- 鼻腔流“水”须警惕??兼谈脑脊...
- 复杂额窦手术的经验分享
- 慢性泪囊炎治疗的突破??内镜下...
- 在观摩中学习
- 浅谈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评定
- 愚公移山 感到上帝??听课有感
- 鼻内镜下蝶窦腔内翼管神经切断术...
- 鼻息肉5次手术后复发的治疗??...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
- 中秋祝福
- 全国聋病基因诊治暨鼻内镜手术进...
- 貌似咽部溃疡的白塞病长期误诊误...
- 我中奖了!
- 鼻内镜下经鼻腔眶内异物取出术
- 常规手术与非常规手段??兼谈鼻...
- 书香醉我何须花??写在参编第八...
- 前颅底隧道工程??兼谈慢性额窦...
- 打动听者的艺术??兼介绍聆听播...
- 门诊日志
- 荣誉属于昨天??写在获得中华医...
- 医学科普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
- 科学的进步不等于医学的完美无缺...
- 如何看待专家的建议?兼介绍一例...
- 我酷爱的岗位??写在“小别”一...
- 鼻过敏合并鼻窦炎是否需要手术?
-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中国名医赵长青
- 躯体疾病与精神心理
- 别样的收藏 一生的奉献 ?? ...
- 同一疾病到底有多少种治疗选择?...
- 向前辈学习什么
- 打呼噜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 关于治病救人的一点思考
- 以毒攻毒 适者生存??话说脱敏...
- 特殊体质 + 外界刺激 = 临...
- 学术交流的目的是提高医术服务病...
- 为中文版《额窦》写几句话
- 医德,最重要的是医术??访山西...
- 关于医患关系之我见??兼谈疾病...
- 赵长青教授当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
- 周 末 历 险 记
- 观 摩 也 是 学 习??参观...
- 谈谈过敏性鼻炎
- 上幼儿园时哭的,一大声说话长时...
- 小儿鼻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以小见大,谈古论今,悟其精髓...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
- 我 与 ...
- 鼻内镜手术常识
- 厚积薄发??兼谈临床基本功的锤...
- 如何审阅稿件-美国鼻科学杂志审...
- 闻“声”辨病
- 怎样做学术演讲
- 秋防变应性鼻炎??访山西医科大...
- 如何审阅稿件-美国鼻科学杂志审...
- 《额窦》中文版主译-赵长青简介
- 个人是医院的名片,医院是个人的...
- 警惕儿童异物
- 耐人寻味的教学查房
- 我 与 它??读刘亮程散文有感
- 门诊就医概要
- 述评;鼻内镜微创手术亟待规范
- 再次鼻内镜鼻窦手术值得关注的几...
- 研究生培养要求
- 作者:赵长青|发布时间:2009-04-29|浏览量:1515次
提纲
一. 科学素养
二. 学术论文
三. 临床技能
四. 其它方面
一. 科学素养
说明:此部分内容系从INTERNET下载后编辑而成,仅供与同道交流,绝无剽窃篡改之意。在此向原文作者表示感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赵长青
1.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科学素养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为广大公众所设计的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应该尽可能地包括科学技术的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应该从形式到现象的方法进行解释。 第二, 从普通公众的日常需要入手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比如,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修理汽车恐怕就不一定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向科学素养迈进》就是将农业知识作为农业国家的重点教育内容设计的。保健知识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的。因此,仅从生物学角度进行教育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从普通人经常发生的各种疾病症状进行解释效果就要好得多。美国的公众从中小学、社区学院开始就有这种选修课教育,但是似乎也应该有面对公众的有关科学素养教育。 第三, 在科学素养教育中,应该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比如社会习俗、信仰、礼仪习惯、文化内涵等的研究,并以这些研究成果作为科学素养教育方法的依据。第四,科学具有局限性,技术具有副作用。理性地看待科学和技术正是科学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公众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第五,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事业、科学的本质、科学家的工作、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怀疑精神、论证精神、公开性、接纳不同意见和看法的价值观、社会的正义感等
2. 科学素养的测量:美国Miller提出的科学素养三维度模型(three constitutive dimensions model)已成为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进行成人科学素养测量的基础。美国科学促进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简称AAAS)、国家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简称NAS)以及国家科学基金(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简称NSF)等对推动公民科学素养起着主要作用。 AAAS从1985年开始发起了一个旨在通过长期的科学教育提高全美民众的科学素养的计划,即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 2061)[1]。
AAAS通过对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a scientifically literate person)的描述来界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 “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智慧的创造物,伟大但仍有局限;明白科学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和原理;对世界和自然了解,并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能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考方式。”
NAS表达了以下观点: “科学素养是人们在进行个人决策,参与社会、文化和经济事务时所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概念及过程,……科学素养有不同的层次和形式,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扩展是一生的事,而非仅仅在校期间。”(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5)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对于科学素养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其报告《影响未来:在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本科生教育的新期待》(Shaping the Future: New Expect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Science,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NSF认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学生应该知道, “广义的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专家们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如何评估所谓的‘科学’信息,社会如何作出关于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理性决策。”
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了解以下这些方面的内容(即所谓的“参照物”):(1)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2)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3)科学的本质;(4)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5)基本的科学概念;(6)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其中,头三个方面的内容尤其重要。
科学素养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含义(seven dimensions): (1) 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 (2) 有科学素养的人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 (3) 有科学素养的人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 (4) 有科学素养的人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科学原则是一致的; (5) 有科学素养的人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 (6) 有科学素养的人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 (7) 有科学素养的人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AAAS尤其强调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所应具有的价值取向、科学态度及思维习惯(habits of mind)。
NSF在全美调查有关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的程度,用18个问题来加以测量,其中13个为是非题,3个多选题,2个问答题。 13个是非题为: l 辐射是认为造成的。(错) l 电子比原子小。(对) l 千百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漂移并将继续漂移。(对) l 早期人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错) l 地心是热的。(对) l 我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对) l 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对) l 激光由汇聚声波而产生。(错) l 抗生素能杀死细菌和病毒。(错) l 宇宙始于大爆炸。(对) l 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生命进化而来的。(对) l 吸烟导致肺癌。(对) l 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可以饮用。(错) 三题多选题为: l 光速和声速哪个快?(光速) l 地球绕太阳转呢,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 l 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一年) 两个问答题是: l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什么是DNA? l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什么是分子? 以上就是2001年美国的NSF所做的科学素养调查中对公众科学知识维度的测量工具。具体的测量工具每次调查可能稍有出入。例如,比较2001年和1999年两次调查问卷可以发现,两次所选用的是非题完全一样,多选题也完全一样,至于问答题,1999年那次调查有4题,除了问“分子”和“DNA”以外,还问“什么是互联网”以及“什么是辐射”。而比较1999年和1997年两次调查问卷则发现,用来测量公众科学知识的题目完全一样。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用来测量公众科学知识的测量工具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
二. 学术论文
1. 课题设计与创新;2. 动手能力;3. 提炼实验研究的结果;4. 学术交流能力。
1. 课题设计与创新能力:研究生阶段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在导师指导下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设计符合科学精神和原理、具有鲜明科学特征的、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或理论探讨的课题。所以希望研究生尽早关注导师研究的方向,围绕该研究方向尽量广泛阅读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到熟悉导师课题,熟悉该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动态,明确哪些是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许多研究生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临到毕业时才对导师的课题“略知皮毛”,科研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没有及早进入角色,尽管有兴趣但方法不对,结果自己不得志,导师不满意;二是对科研没有兴趣(大概只想混个学位而已),只关注所谓的学位,恨不得今天入学,明天上课,后天毕业带学位帽;三是忙于科研以外的工作,比如主要精力在临床,无暇顾及科研。
如果您属于第一种情况应该怎么搞课题呢?是不是对导师的话或现有的课题一概“言听计从”呢?当然不是。我个人认为,如果导师的课题水平很高,比如国家级课题等,自己应该熟悉课题的申报背景和现在实验主要应解决的问题,应用的具体科研方法等,然后及早融入科研队伍。即便如此,也存在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切不可忽视。如果导师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科研方向,但没有具体的课题,那么就需要研究生自己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条件设计课题,这种方法有时也能把研究生“逼上梁山”,变压力为动力,做出好的科研工作。当然也有导师没课题、没科研方向的情况。
在课题设计阶段,一定要多跟导师及周边的高手多沟通。以下是既往出现的一些情况,供大家参考,希望不要重蹈覆辙。导师在给研究生确定大致的科研方向后,把一篇很有价值的论文交给研究生,或指定研究生重点参考哪些文献,希望借鉴其中的某些方法。但后来的情况差强人意,因为直到实验结束提交结果时才发现,原来研究生根本没有看懂其中的关键方法。为什么呢?研究生英文水平较差。由此想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现今的科学素养不仅包括一般的受教育的程度,还理所当然地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等。还有一种情况,研究生虽然拿到了导师原先申请获得资助的课题,但不了解其中的核心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虽然开题了,但研究的深度非常有限,最多是课题设计当初的一个皮毛。
我自己当年做博士课题时,征得导师同意后,依据导师的科研方向,快速、大量浏览中外文献,先以文献综述形式掌握研究动态,然后在此基础上引申一步,确定课题。要知道,写文献综述和做阅读笔记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对某一专题的历史、现状或动态的跟踪性分析提炼,而后者是纯粹的阅读笔记,还没有上升到“综述”的层次。如果想把阅读笔记变成文献综述,唯一的办法是洞悉专业动态,敢保证自己的“产品”经得起专家推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先后在鼻咽癌、过敏性鼻炎等方向进行探索,最后确定以过敏性鼻炎为研究方向,又进一步把其发病机制作为重点,接下来对其中神经肽参与发病的形态学机制进行研究。所以,研究的层次与深度就像枝繁叶茂的树干一样,在过敏性鼻炎这样一个树干下,沿着其中一个分支做下去,最终获得了在读期间发表和已经发表论文总数达12篇的佳绩。这些工作当然得益于导师对学生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事不过夜的速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2. 强调动手做的能力:如果说课题设计主要看你的思维能力,那么完成课题就是要看你的动手能力。前者犹如构思一篇科幻小说,后者相当于九天揽月。我自己有幸随著名的导师(比如著名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陶正德教授,Harris教授等)在国内、国外的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付出许多,收益多多。比如,我当时做过敏性鼻炎形态学方面的研究,从购买及饲养动物开始,进行造模、观察、灌注固定、取材、切片、染色、分析记录、拍片、整理资料等,当实验结束时,光是实验记录就有厚厚的一大本,至今还保存在当年做实验的资料室。从事临床工作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实际上动物实验研究也是锻炼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怎么麻醉,怎么插管,在哪里做切口,在何处收集标本,什么时候观察,精彩之处怎么标记和记录等,不一而足。比如,我当年出国时巧遇来自台湾的一位美国籍学生正在为做内耳实验研究的课题犯愁呢,得知我曾经是外科医生后主动找我希望给以手术方面的帮助。我在不影响自己课题的情况下爽快答应,于是“重操旧业”(因为做博士课题时曾经涉及这方面的工作),按照所谓的protocol(就是规范的实验流程和内容等)麻醉动物后进行简单的固定,然后在显微镜下做耳后切口,乳突凿开(在豚鼠为鼓泡),开放内耳,灌注药液等。经常一干几个小时,直到结束工作把动物安全送达专门的饲养室。从这个角度讲,做实验同时也考验研究生的耐心,细心等。
如果说读学位要做点什么工作作为留念的话,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最起码的要求了。如今,由于许多原因和条件的限制,研究生入学后在临床收集一些标本,花些小钱交给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测量和分析,然后把唾手可得的这些结果加以整理就是所谓论文。用自欺欺人可能有点不合适,但又有什么合适的词汇描述这种情况呢。
3. 提炼实验研究的结果:做是一回事,写又是一回事。如何把实验研究的“粗”的结果提炼出来,加以“去粗取精,取伪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为做好这件锦上添花的事情,研究生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需要通晓论文的八股文格式,最后真正做到以文字形式百分之百地表述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做了一点,写了一半,结果当然不理想。我曾经请教一位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高手: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答:简洁,明了和文采。
我做博士课题时,采用边做边总结边写文章边投稿的做法。我甚至把部分研究结果以英文写出来,经导师修改后直接投寄SCI收录的杂志。记得当年把一篇英文论文写好后,故意“束之高阁”,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改改这里,补补那里,直到自己满意后再寄出。那段时间,我甚至做梦都在写文章,用如醉如痴形容并不过分,所以文章的段落完全就像刻录机一样刻录在脑海中。第一篇论文投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后获得好评,很快刊登,接着我又一鼓作气,写了2篇也投寄该杂志,后来都发表了。当我随后陆续收到国外同行索取论文的纸质明信片时,那种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这种喜悦,绝非一杯美酒能替代。
许多研究生重视“做”,忽略“写”。这种情况必须加以重视。
4. 学术交流(宣读论文、杂志投稿等)能力:学者风范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知识和智慧作支撑的,言之有物的,能用不只一种语言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研究的结果不能只局限于申报课题或发表论文,面对面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灵感就来源于现场的“碰撞”。基于此,凡作交流就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着装,资料(幻灯等),辅助工具(powerpointer,即激光笔),语速,语调,甚至POSE(就是姿势)等。有些研究生课题内容挺好,但不善于口头表达,结果讲者不知所云,听者不解其意,当然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口头表达能力有先天的因素,但后天的锻炼也非常重要。记得我第一次上电视台做直播节目,心里慌得很,前言不达后语,连平时很熟悉的内容都忘记的一干二净。但后来经常讲课,每次注意备课等,学习借鉴名人演讲的精彩语言等,慢慢就走“入”道了。有个曾经相隔10多年两次听我讲课的学生对我这样讲:你10多年前给学生讲课,内容是干巴巴的,学生不愿意听,也听不懂;现在就不一样了,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做到了寓教于乐,我们不仅愿意听,还觉得听您的课时一种享受。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如何把研究的结果及早以规范的文字形式投寄杂志。这样做,不只为毕业,不只为申报课题,不只为沽名钓誉,而是抱着把自己汇入科学研究的大军,通过交流提高认识和指导实践的这样一种目的。
三. 临床技能:
主要是指处理本专业主要疾病的能力。为此,要重视以下环节的培训。1. 诊断思维;2. 急诊处置;3. 常见疾病的手术;4. 少见或罕见疾病的辨识与处理;5. 灾难性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置;6. 医疗法律法规。
1. 诊断思维:面对一个病人,如何根据其简单的陈述在很短的时间内(5-10分)做出诊断,考验的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诊断思维。所以,准临床医生应该多关注哲学辩证法,比如,一般与个别(常见病与罕见病),普遍性与特殊性(临床表现的共性与个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疾病的演变规律)等。
2. 急诊处置:临床急诊处置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水平的主要方面。要掌握常见急诊的诊断和处置方法。比如,外伤性鼻出血的救治,呼吸道异物的抢救,中耳炎合并颅内并发症的急诊手术,喉外伤的救治等。研究生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学习阶段应尽可能多干多学,掌握基本的处置能力。跟班作业(就是跟着上级医生值班)是强化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急诊处置就发生在夜间或节假日值班时间段内。
举例:某男性,70岁,因鼻出血急诊来院检查,发现双侧鼻腔大量出血,口咽部血流如注,但未见出血点。常规进行鼻腔填塞,收入院治疗。之后第1天情况较好,未再发生出血,第3天出现黑血便,随即再次鼻出血,量较大,急诊进入手术室。鼻咽镜检查未见出血点,胃镜检查见胃底处有陈旧积血,但未见活动出血点。病人血压急速下降,意识逐渐淡漠至昏迷。继续抢救,病人苏醒,当晚转ICU观察。次日又出现鼻出血,遂急诊进入手术室检查,发现一侧鼻咽部出血点。在鼻内镜配合下进行局部电凝,出血停止。顺利出院。2周及1个月,2个月复查均未出现鼻出血。
为找一个致命的出血点付出了血的代价!
由此不难看出,临床经验的积累就是在临床摸爬滚打中完成的。
3. 常见疾病的手术:按照临床医生分级管理的要求,不同级别医生应掌握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手术技能。硕士研究生毕业应该达到高年住院医生的水平,博士研究生毕业应该达到高年主治医生的水平。所以相应地要学会不同类型手术的方法。比如,气管切开术,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扁桃体切除术,乳突切除术等。为了强化培训,应该多当助手,记临床笔记,把经典的手术按照规范的格式逐台记录,可能时请上级医生修改,以纠正错误,提高认识。如果具备医师资格证书,还可以在征得上级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切开、缝合等操作。观摩手术虽然不等于自己动手做手术,但只要是有心人,一定会有收获。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总住院医师身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魔鬼式训练,一个冬天和衣而睡,随叫随到,最多时一天做7台气管切开,全天24小时处理临床急诊和参加手术。这样的训练令我终生难忘,付出一点代价也值得。我博士毕业回到家乡后几个月没有食欲,经检查发现胃蠕动乏力,用了胃动力药很快就恢复。仔细一想,原来是气候饮食不习惯、工作节奏快等引发的胃肠道功能障碍。
4. 少见或罕见疾病的辨识与处理:这是对高年资医生的基本要求,作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迟早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尽早涉足也有好处。虽然我们日常处理的疾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但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必须具备辨识和处理少见或罕见疾病的能力。希望大家多参加临床实践,把那些相对复杂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请教老师、书本等找到答案,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得到提高。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跟导师出门诊是个好办法。记得当年跟导师陶正德教授出门诊时有一次遇到一位听力下降的青年女性病人,经简单的询问病史并结合物理检查和听力测试后,老师非常肯定地确立了诊断:耳硬化症??一种常见但却容易误诊的、病灶集中在听骨链的最小一块听骨即镫骨的底板周围、早期以传导性听力下降为主可伴有耳鸣等症状的疾病。跟着导师到兄弟医院参观或观摩手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有一次我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科观摩吴皓教授的手术。那天恰好要为一名出生刚满周岁的小孩做喉部手术。这是一名因呼吸困难就诊、最终确诊为喉室巨大囊肿的患儿。经内镜下观察确定囊肿位置后,以电刀等配合干净利落地切除病灶,恢复了呼吸道的通畅。还有一次,一位青年男性病人因咽部异物感多处就医未获缓解而前来就诊,经检查证实为EAGLE综合症,就是面神经出茎乳孔处的骨性结果茎突过长且角度异常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诉的疾病。手术可以治愈。
5. 灾难性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置:常说,医生是不拿刀子的杀手。估计跟医生手下的冤魂有关吧。手术刀既能治病,也能致命,所以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杜绝灾难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什么是灾难性手术并发症呢?比如,切除颈动脉体瘤把颈动脉切断,开放蝶窦把视神经损伤,鼻窦开放损伤硬脑膜导致气脑及颅内感染,气管切开把颈鞘损伤,等。所以,每做一台手术都要扪心自问:我胜任吗?
6. 医疗法律法规: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熟人关系型社会向契约型法制型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作为临床医生应当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有位需要全身麻醉的病人,从住院手续办理到术前谈话都是其远房的一位弟弟作为代表全权代理,但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却是另外一个人??病人的儿子。从法律的角度讲,手术签字应该是病人的直系亲属而不是远房的亲友;既然能获得授权签字,就应该承担全部的法律责任,包括谈话中涉及的内容。所以,医生不应该一直跟家属委托的这位亲友谈话但让另一位亲属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四. 其它方面:
主要包括:申请科研基金,制作幻灯,审阅论文,撰写科普文章,参加学术会议等。
1. 申请科研基金:
① 为什么要写科研标书?课题是什么?课题就是利用现有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只有这样科学才能进步。所以作为研究生写标书也是基本的训练之一。你只要看一眼标书的规格、要求等就会有这样的感觉:科研需要积累,科学需要创新。通过写标书有助于了解课题的许多内容,容易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引导至科学的轨道,而不是随便拼凑个内容就算课题。当然,申请到标书,就有了科研经费,英雄就有用武之地。
② 怎么写标书?不同规格的标书的要求不同,但核心内容不变,那就是创新思路。科研思路不是一个早晨起来,恍然大悟或大彻大悟,灵感顿生,思如泉涌;相反,它建立在脚踏实地工作基础上,完全的创新难,推陈出新也不容易。别以为你只看了几篇文章,异想天开地提出个“怪”的想法,就是重新。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乏高手,你所能想到的或许人家已经转化为产品了。所以要想站在塔尖上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多交流,交高手。记得山西医科大学著名的生理学专家乔健天教授在他主编的一本《生理学》工具书中曾这样描述一个概念,即任何一个概念在他的中心是正确的,然后外延一定范围也是正确的,但无限外延必然成为谬论和错误。多么精辟啊!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探索就一定能获得好的思路,写出好的标书。不妨借阅已经获得资助的高规格的标书看看,欣赏之余,看能否在思路上有所借鉴和启发。
③ 写标书对研究生是过分的要求吗?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份漂亮的标书,你将获得意外的无法用其它内容代替的心身愉悦,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不涉足,终究成就不了大事。我记得当年写一份后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先用了几年的时间搜索枯肠,然后密切关注动态,先写初稿,几万字,再接着请高手修改,接下来自己再做补充、完善等,直到自己认为加不进一个字,去不掉一个段落。后来我把这种方法用于论文的撰写,有时候投寄杂志的论文几乎不作修改就全文发表。还有一次,我写了个科普文章投寄某报纸,那家报纸的主编曾当着我的面说:你的那篇文章很精彩,我们只把标点符号做了些许修改,整体内容好,无需大的改动,原样刊登。所有,您明白了吧,当研究生写个标书绝不是过分的要求。
2. 制作学术交流幻灯:留待大家思考,以后补充。
3. 审阅学术论文:一般地讲,导师都会担任不同层次杂志的编委等职,经常有机会接触本领域各方面的论文。如果能有机会协助导师审阅论文,那你将终生受益。与其说是审阅,倒不如说是学习。因为充其量,研究生也只知道一点皮毛,还谈不上审阅。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通过阅读开发思路,同时也挑点毛病。挑毛病的过程也是规范自身科研思路的过程。我当年作博士研究生论文期间,有幸接触到导师名下的许多待审论文,经常借来如饥似渴地学习,协助导师到图书馆查阅原文,写评语等。有一次,导师收到杂志社寄来的一篇论文,希望导师把这篇内容非常好但写作方面不得要领的文章压缩成2000字左右。导师把这个光荣任务交给了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熬了几个通宵,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导师看后很满意,略加修改就返回杂志社了。可别小看导师这几笔修改,那是神来之笔呢。非几十年修炼而不能如此!虽然这样的训练不长,但却对我后来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各位研究生有这样的欲望吗?我曾经把一些杂志社寄来的论文发到一些研究生的邮箱,但后来证明他们忘记了,是彻底的忘记,因为他们以后再也没有提及此事。这使我想起一位名人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
4. 撰写科普文章:我曾经指导研究生或自己动手写了一些科普文章, 这些文章发表在不同的报纸,比如《健康报》等,还被多家媒体转载。许多人瞧不起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文章,其实你只要曾经写过就知道,不那么简单呢。我的研究生韩菲曾经围绕鼻炎对听力的影响写了篇科普文章,发到我的邮箱。我整整让它旷置了数月。为什么呢?我一时还没有好的思路。后来,记得是在某年除夕的前一两天,我面对着稿件,突发奇想,一口气花几个小时把他改个面目皆非,直到满意为止。这篇文章发表在《健康报》后受到很好的评价。后来我和研究生又陆续发表了一些科普文章。写科普文章,就是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把比较深奥的内容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看得懂,用的上。作为研究生要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不是一日之功,也需要积累和磨练。我敢说,能写好科普文章,将来作医生肯定善于跟病人交流及沟通,不会因为本应得到感谢的事情变成投诉!不信,你试试看。
5. 参加学术会议。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