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处理、口腔护理、饮食调理、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环境因素、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可使用阿昔洛韦片每次200mg,每日5次、利巴韦林颗粒每次150mg,每日3次、更昔洛韦胶囊每次500mg,每日3次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2、退热处理:患儿常伴有高热,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每次5-10mg/kg,每6-8小时一次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进行退热,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
3、口腔护理:疱疹性咽峡炎会导致口腔疼痛,可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漱口,每日3-4次,缓解口腔不适。也可使用含有氯己定的口腔喷雾剂,直接喷洒在患处,减轻疼痛和炎症。
4、饮食调理:患儿因口腔疼痛可能拒食,可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豆浆等,避免辛辣、酸冷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增强免疫力。
5、预防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需注意隔离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教育患儿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病毒传播。
患儿应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适量补充蛋白质,如鸡蛋、鱼肉等。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促进身体恢复。定期监测体温,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该病通常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具有自限性,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可自行恢复。症状严重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
1、发热: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发热,体温通常在38℃以上,持续2-4天。发热期间,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表现。建议家长密切监测体温,适当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每次10-15mg/kg。
2、咽痛:患儿常因咽部疼痛而拒绝进食或饮水,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咽痛多由口腔疱疹引起,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进一步加重不适感。家长可给予患儿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稀粥、果汁,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使用含漱液缓解疼痛。
3、口腔疱疹:口腔黏膜、软腭、扁桃体等处可见散在或成簇的疱疹,直径约1-2mm,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伴有明显疼痛。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口腔卫生,使用生理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清洁口腔,避免继发感染。
4、食欲不振:由于咽痛和口腔不适,患儿常出现食欲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家长应鼓励患儿少量多次饮水,选择易吞咽的食物,如酸奶、果泥等,必要时补充电解质溶液,避免脱水。
5、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咳嗽、流涕、腹泻等轻微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可在对症处理后缓解。家长需观察患儿整体状态,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饮食上,建议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蔬菜泥、水果泥等,避免辛辣、油腻食物。运动方面,患儿在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室内游戏等。护理上,家长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患儿玩具和餐具,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