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搐可能由高热惊厥、癫痫、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高热惊厥: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体温骤升至38.5℃以上时可能诱发抽搐。表现为突发全身强直或阵挛性抽动,多持续1-3分钟。需立即物理降温,解开衣被,保持呼吸道通畅。多数预后良好,但反复发作需排查其他病因。
2、癫痫:
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反复发作性抽搐,可能与围产期缺氧、脑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意识丧失、肢体抽动、双眼上翻。需完善脑电图检查,确诊后需长期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3、电解质紊乱:
严重低钙血症或低镁血症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新生儿早期低钙抽搐多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表现为手足搐搦、喉痉挛。需静脉补充钙剂,同时纠正维生素D缺乏状态。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炎或脑膜炎引发的抽搐多伴有发热、呕吐、意识障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需通过腰穿明确诊断。急性期需住院治疗,控制感染同时使用抗惊厥药物。
5、遗传代谢性疾病:
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症等先天代谢异常可导致代谢产物蓄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多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出现喂养困难、发育迟缓伴抽搐。需通过血尿筛查确诊,需终身特殊饮食治疗。
日常需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抽搐发作时应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及表现特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指标。母乳喂养婴儿需注意母亲营养均衡,配方奶喂养需按阶段调整奶粉成分。学龄期儿童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