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可通过保持口腔清洁、调整喂养方式、避免刺激、局部用药、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护理。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进食困难等症状。
1、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无菌纱布蘸取温水或生理盐水轻柔擦拭患儿口腔黏膜,每日重复进行2-3次。哺乳后需用棉签清洁舌苔与颊黏膜,避免奶渍残留滋生真菌。鹅口疮患儿口腔黏膜脆弱,家长需注意动作轻柔,不可强行剥离白膜导致出血感染。
2、调整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前母亲需清洁乳头,人工喂养需对奶瓶奶嘴严格消毒。可将配方奶温度调至37℃左右,避免过热刺激溃疡面。较大儿童可给予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蔬菜泥,减少酸性水果摄入。家长需观察患儿进食量,防止脱水或营养不良。
3、避免刺激禁止使用成人含酒精漱口水或粗糙毛巾擦拭口腔。患儿玩具、餐具应每日煮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暂停添加新辅食,忌食辛辣、坚硬或过咸食物。家长需为患儿修剪指甲,防止抓挠口腔加重损伤。
4、局部用药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擦患处,或含服碳酸氢钠溶液改变口腔酸碱度。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克霉唑口腔贴片,但2岁以下幼儿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涂药后30分钟内禁止进食饮水,家长需确保药物充分接触病灶。
5、增强免疫力保证每日充足睡眠与适度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B族与锌制剂。母乳喂养可继续维持,母亲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对于反复发作患儿,家长需排查是否存在免疫缺陷或长期抗生素使用史,必要时进行免疫功能检测。
护理期间家长需每日检查口腔黏膜变化,记录进食量与体温。鹅口疮多在一周左右缓解,若出现拒食、发热或白膜扩散至咽喉,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含益生菌的辅食,维持口腔菌群平衡。注意与手足口病、疱疹性口炎等疾病鉴别,避免误判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