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患者需要及时就医,通过抗凝治疗、血小板输注和补充凝血因子等方法控制病情。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白血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于白血病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导致凝血系统异常激活,引发广泛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
1、白血病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是DIC发生的主要原因。白血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和促凝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凝血系统过度激活。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被大量消耗,形成微血栓,同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也被消耗,最终引发出血倾向。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早期发现DIC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抗凝治疗是控制DIC的重要手段。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微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低分子肝素因其半衰期长、出血风险低,更适合长期使用。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血酶Ⅲ制剂,直接中和凝血酶活性。抗凝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凝血指标,避免过度抗凝导致出血加重。
3、血小板输注和凝血因子补充是纠正DIC引起的出血倾向的关键措施。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或存在活动性出血时,需及时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可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对于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降低的患者,可输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提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止血。
4、积极治疗原发白血病是预防和控制DIC的根本措施。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通过杀灭白血病细胞,减少促凝物质的释放,从而降低DIC的发生风险。靶向治疗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特异性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减少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从根本上消除白血病细胞,降低DIC的发生率。
5、支持治疗和护理在DIC的管理中同样重要。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出血风险。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心率,及时发现出血和休克迹象。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定期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心理护理也不可忽视,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增强治疗信心。
易发生DIC的白血病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抗凝治疗、血小板输注、凝血因子补充和积极治疗原发白血病,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和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控制DIC,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