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的注射剂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两类。
1、胰岛素:
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的基础药物,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及预混胰岛素。常见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速效制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长效制剂,以及双时相门冬胰岛素等预混制剂。胰岛素需根据患者血糖波动规律个体化调整,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低血糖。
2、胰岛素类似物: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良的胰岛素类似物,如德谷胰岛素具有更平稳的药效曲线,能减少夜间低血糖风险;谷赖胰岛素起效更快,可餐前即刻注射。这类药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方面更具优势,但需注意注射部位轮换以避免脂肪增生。
3、GLP-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通过延缓胃排空、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等多重机制降糖,兼具减重和心血管保护作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禁用于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患者。
4、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
新型药物如替尔泊肽可同时激活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降糖效果显著且能改善β细胞功能。需注意其价格较高,且长期安全性数据仍在积累中。
5、胰岛素泵治疗: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装置通过微型泵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适用于血糖波动大的脆性糖尿病患者。需配合动态血糖监测使用,治疗期间要严格消毒管路植入部位,防止感染。
糖尿病患者使用注射剂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注射部位需轮换以避免硬结。建议配合饮食控制,每日主食量控制在200-300克,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年进行眼底、肾功能和神经病变筛查。出现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持续超标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