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可能由肛腺感染、外伤刺激、免疫力低下、肛窦炎、克罗恩病等原因引起。肛周脓肿通常表现为肛门周围红肿热痛、排便困难、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肛腺感染肛腺位于肛管齿状线附近,当肛腺开口被粪便堵塞时容易滋生细菌,引发化脓性感染并向周围扩散形成脓肿。这种情况常伴随肛门坠胀感和排便后疼痛加剧,需通过肛门指诊和超声检查确诊。临床常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控制感染。
2、外伤刺激肛门部位受到异物刺伤、粗暴肛交或手术创伤时,破损的皮肤黏膜可能被细菌侵入导致感染。这类脓肿发展迅速,早期可见局部皮肤破损痕迹。治疗需清创引流,配合使用左氧氟沙星胶囊、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药物预防继发感染。
3、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或艾滋病患者,因免疫功能受损易发生肛周感染。这类脓肿往往反复发作,可能形成多个脓腔。除常规抗感染治疗外,还需控制原发病,常用药物包括阿奇霉素颗粒、匹多莫德口服液等免疫调节剂。
4、肛窦炎肛窦的慢性炎症可能逐渐蔓延至肛周间隙,形成深部脓肿。患者多有长期肛门潮湿瘙痒史,脓肿位置较深时直肠指检可触及波动性包块。治疗需手术切开引流,术后使用美洛西林钠注射液、地奥司明片等药物促进恢复。
5、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导致的肠壁穿透性病变可能形成复杂性肛周脓肿,其特征为脓肿与肛瘘并存,创面经久不愈。需通过肠镜和MRI明确诊断,治疗需联合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英夫利昔单抗注射液等控制肠道炎症。
预防肛周脓肿需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饮食注意补充膳食纤维,每日摄入不少于25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发现肛门不适及时就诊,避免用力挤压脓肿部位。术后患者应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遵医嘱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