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疣通常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与性接触传播、间接接触感染、免疫力低下、皮肤黏膜破损、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有关。肛周疣表现为肛门周围出现赘生物,可能伴有瘙痒或出血等症状。
1、性接触传播人乳头瘤病毒可通过性行为传播,是肛周疣最常见的原因。病毒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人体,导致肛门及生殖器部位出现疣体。患者可能伴有分泌物增多或接触性出血。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药物,或采用冷冻治疗去除疣体。
2、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毛巾或公共浴池等可能传播病毒。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通过间接接触感染肛门周围皮肤。患者可能出现散在或群集的疣状增生。需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并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凝胶配合激光治疗。
3、免疫力低下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复制活跃,可能导致疣体迅速增多或反复发作。患者常伴有其他机会性感染。治疗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使用氟尿嘧啶软膏并加强免疫调节。
4、皮肤黏膜破损肛门周围皮肤因摩擦、外伤或炎症出现破损时,病毒更易侵入并定植。可能表现为疣体表面粗糙或菜花样增生。
治疗需保持局部清洁,遵医嘱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必要时行电灼术去除疣体。
5、不良卫生习惯如厕后清洁不彻底、长期穿着不透气内裤等习惯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潮湿环境利于病毒繁殖,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存在的疣状物。需改善卫生习惯,每日清洗并更换棉质内裤,配合使用斑蝥素乳膏治疗。
预防肛周疣需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高危性行为;保持肛门清洁干燥,选择透气内衣;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避免搔抓患处防止自身接种传播。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与他人共用浴具。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接种HPV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治疗后需遵医嘱复查,观察是否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