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抽血检查项目主要有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培养、生化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感染类型、评估炎症程度及排查潜在疾病。
1、血常规血常规是发热患者的基础检查,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淋巴细胞比例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感染性质。细菌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则可能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常规还能发现贫血、血小板异常等伴随情况,为诊断提供更多线索。
2、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水平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该指标有助于鉴别感染与非感染性发热,动态监测可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通常较病毒感染更显著,结合血常规结果可提高判断准确性。
3、降钙素原降钙素原对细菌感染尤其是脓毒血症具有较高特异性,其水平变化比C反应蛋白更快。该检查适用于重症感染疑似患者,可辅助早期识别全身性细菌感染,指导抗生素使用决策。病毒感染时降钙素原通常不升高或仅轻度升高。
4、血培养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通过培养鉴定病原微生物种类。对于持续高热、寒战等疑似菌血症患者,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多套血培养标本。阳性结果不仅能明确致病菌,还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精准用药,但培养周期需要较长时间。
5、生化检查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项目,可评估发热对机体的影响程度。肝酶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或药物性肝损伤,肌酐异常反映肾功能状态,电解质紊乱常见于高热脱水患者。这些指标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发热患者抽血检查后需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针眼出血。检查前无须空腹的项目可适量饮水,需空腹项目应提前告知患者禁食要求。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重复检测或补充其他检查。日常应注意记录体温变化规律,补充足够水分和营养,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或伴随意识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复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