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浆置换、生物靶向治疗、透析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异常激活、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等症状。
1、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糖皮质激素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壁免疫损伤。适用于活动期患者,需监测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副作用。急性期可采用大剂量冲击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免疫抑制剂治疗环磷酰胺片、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等药物能特异性抑制异常免疫应答。常与激素联用,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环磷酰胺累积剂量需控制,避免诱发恶性肿瘤或性腺毒性。
3、血浆置换通过体外循环清除血液中的ANCA抗体和炎性介质,适用于重症肺出血或快速进展性肾衰竭。每次置换1-1.5倍血浆量,需联合免疫抑制剂防止抗体反弹。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和凝血功能。
4、生物靶向治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可精准靶向B淋巴细胞,适用于难治性病例或环磷酰胺禁忌者。需预防输液反应和感染风险,用药前需筛查乙肝和结核。治疗周期通常为4周,必要时重复给药。
5、透析治疗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替代肾功能。血液透析每周3次,腹膜透析可居家操作。同时需控制血压和贫血,为肾移植创造条件。合并活动性血管炎时需同步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患者需长期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蛋白质以鸡蛋、鱼肉等动物蛋白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强度劳动,注意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ANCA抗体滴度,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出现发热、血尿加重或水肿时应及时就医。冬季注意保暖,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