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扎穿可能导致局部出血、血肿或更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具体后果与损伤血管的大小、部位及处理及时性有关。
浅表小血管被扎穿时,通常表现为局部渗血或皮下淤血,按压后多可自行止血。这种情况常见于静脉采血或皮下注射时的轻微损伤,伴随轻微疼痛和局部皮肤青紫,一般无须特殊处理,24小时内冷敷可减轻肿胀,48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若损伤小动脉可能出现喷射状出血,需持续压迫止血10分钟以上。
深部大血管损伤时,如股动脉、颈动脉等主要血管破裂,会引发大量失血,短时间内可导致血压骤降、意识模糊等失血性休克症状。此类情况常发生于外伤或医疗操作意外,需立即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并固定,同时使用止血带时需记录使用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数分钟防止组织坏死。伴随剧烈疼痛、肢体远端苍白无脉时,提示可能发生血管完全断裂,需紧急手术吻合血管。
血管损伤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观察有无持续肿胀、疼痛加剧或发热等感染征象。糖尿病患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更易出现止血困难,需延长压迫时间并及时就医。所有穿透性血管损伤均建议在初步处理后尽快至急诊科评估,必要时行血管超声或CT血管造影检查,以排除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迟发性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