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缩窄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胎儿期发育异常、血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创伤性损伤等。该疾病可能表现为上肢高血压、下肢脉搏减弱、头痛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1、遗传因素部分主动脉缩窄与遗传综合征相关,如特纳综合征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畸形。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主动脉中层结构异常,影响血管弹性。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监测,若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考虑使用依那普利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控制血压,严重时需手术重建血管。
2、胎儿期发育异常胚胎期主动脉弓发育障碍是常见病因,可能与母体感染或药物暴露有关。异常发育导致局部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出生后逐渐显现症状。新生儿期可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1维持动脉导管开放,后期需行球囊扩张术或切除狭窄段吻合术治疗。
3、血管炎症大动脉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发主动脉壁慢性炎症,导致纤维化缩窄。患者常伴发热、血沉加快等全身症状。急性期需使用泼尼松龙片抑制免疫反应,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栓,慢性期需血管支架植入改善血流。
4、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患者可能因脂质沉积导致继发性主动脉狭窄,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斑块形成会进一步加重管腔梗阻。除控制原发病外,可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必要时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5、创伤性损伤胸部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可能损伤主动脉内膜,引发局部瘢痕收缩。此类缩窄进展较快,可能突发主动脉夹层。紧急情况下需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并尽快实施人工血管置换术。
主动脉缩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四肢血压差异。饮食需低盐低脂,控制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3克。术后患者需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并每3-6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出现胸痛、晕厥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