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建议使用冷毛巾。冷敷通过传导散热降低局部温度,而热敷可能加重血管扩张导致热量积聚。选择依据主要包括体温阶段、皮肤反应、降温部位、基础疾病及年龄因素。
1、体温阶段:
体温上升期寒战期血管收缩产热,此时冷敷可能引发寒战加重不适,建议用温热毛巾擦拭四肢促进血液循环。高热持续期体温平台期血管扩张散热,冷毛巾敷大动脉处颈部、腋窝、腹股沟可加速降温。
2、皮肤反应:
皮肤发红发热时冷敷效果更佳,若出现苍白青紫提示循环不良,需改用温热毛巾改善末梢供血。糖尿病患者或外周血管病变者需谨慎冷敷,避免局部缺血。
3、降温部位:
额头等体表区域适合冷敷,但心前区禁用冰敷以防反射性心率减慢。腹部受凉易引发肠痉挛,儿童物理降温建议采用32-34℃温水擦浴。
4、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冷敷可能引起血压波动,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关节肿痛时宜用冷敷镇痛。癫痫患者发作后体温升高需避免骤冷刺激。
5、年龄因素: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善,酒精擦浴或冰敷易导致寒战或酒精中毒,推荐使用常温湿毛巾。老年人代谢率低,持续冷敷可能诱发低体温症。
物理降温期间需每20分钟复测体温,避免降温过度。可配合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室温控制在24-26℃为宜。高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意识改变、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退热期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干爽衣物,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饮食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橙汁、猕猴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