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出现脑疝多与出血量、部位及病情进展相关,主要诱因包括大量出血、脑水肿加重、不当体位变动及延误治疗。
1、大量出血出血量超过30毫升时,血肿占位效应直接挤压脑组织,可能引发中线移位。需紧急行血肿清除术,常用降压药物包括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片等。
2、脑水肿加重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持续升高,可能伴随剧烈头痛和喷射性呕吐。临床常用脱水剂如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人血白蛋白联合控制。
3、体位变动不当突然抬头或剧烈翻身可能改变颅内压力梯度。患者应保持头高30度卧位,护理时避免颈部屈曲动作。
4、延误治疗未及时处理脑积水或再出血时,易发生小脑幕切迹疝。需动态监测瞳孔变化,必要时行脑室穿刺引流术。
密切观察意识状态与生命体征变化,限制液体入量,维持血压稳定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减少脑疝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