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可能由胰岛素分泌异常、饮食不规律、药物副作用、肝肾功能障碍、胰岛细胞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1、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或胰岛素瘤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血液中葡萄糖被过度消耗。典型表现为餐后2-3小时出现心悸、手抖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确诊需进行72小时饥饿试验和胰腺CT检查。临床常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抑制胰岛素分泌,严重时需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2、饮食不规律长时间空腹或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肝糖原储备耗竭引发血糖下降。常见于减肥人群和饮食失调患者,伴随头晕、冷汗等症状。建议定时定量进食,随身携带葡萄糖片或含糖饮料应急。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用药与进餐时间匹配。
3、药物副作用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片、胰岛素制剂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使用过量易诱发低血糖。老年患者合并肾功能减退时药物蓄积风险增高。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中枢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
4、肝肾功能障碍肝硬化导致肝糖原合成减少,慢性肾病引起胰岛素清除率下降,均可破坏血糖调节机制。这类患者往往伴随皮肤黄染、尿量改变等原发病体征。需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维持血糖稳定。
5、胰岛细胞瘤胰腺内分泌肿瘤自主分泌胰岛素样物质,引发顽固性低血糖。典型表现为清晨空腹发作意识障碍,进食后缓解。诊断依赖血清胰岛素原检测和超声内镜检查。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无法手术者可服用二氮嗪片抑制胰岛素释放。
预防低血糖应保持规律三餐,适当增加全谷物和蛋白质摄入。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降糖方案,避免空腹运动。建议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记录发作时间与诱因。反复出现不明原因低血糖时,应及时完善胰腺功能和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