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穿刺可能导致局部出血、感染、疼痛或肿瘤针道转移,但发生率较低且临床操作规范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1、局部出血穿刺针可能损伤微小血管导致淤青或血肿,加压包扎后通常可自行吸收,凝血功能异常者需提前评估。
2、感染风险皮肤屏障破坏可能引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热痛,严格无菌操作下发生率不足百分之一。
3、短期疼痛约三成患者出现轻度胀痛,多与局部麻醉效果消退有关,一般24小时内缓解,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等镇痛药。
4、针道转移极少数病例可能出现癌细胞沿穿刺通道扩散,选择细针穿刺并联合后续手术切除可有效规避该风险。
术后24小时避免沾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肿胀,选择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出现持续发热或剧烈疼痛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