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急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感染、饮食不当或药物刺激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感染、调整饮食或药物治疗。
1、感染因素
急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包括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或诺如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炎症。感染途径多为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预防感染性结肠炎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饮用干净的水源。
2、饮食不当
过量摄入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可能诱发急性结肠炎。酒精、咖啡因或高糖饮料也可能加重症状。建议患者在发病期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蔬菜和低脂蛋白质。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以免加重腹泻。
3、药物刺激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抗生素可能损伤结肠黏膜,导致炎症。若怀疑药物引起,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使用益生菌修复肠道菌群平衡,减轻炎症反应。
4、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如甲硝唑)、止泻药(如洛哌丁胺)或抗炎药(如美沙拉嗪)。
- 饮食调整:遵循低纤维、低脂肪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 补液治疗:腹泻严重时需补充电解质溶液,防止脱水。
急性结肠炎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如便血、高热或剧烈腹痛,需及时就医。通过针对性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患者可在数天内缓解症状,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