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并非先排血再止血,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促进血液凝固或收缩血管直接达到止血效果。
1、凝血因子激活:
部分止血药含有凝血酶等成分,能直接激活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包裹血小板,快速封闭血管破损处。临床常用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便属于此类。
2、血管收缩作用:
肾上腺素类止血药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α受体,使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这种机制在鼻出血等浅表性出血中效果显著。
3、血小板聚集促进:
酚磺乙胺等药物能增强血小板黏附功能,促使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形成临时栓子。该过程不涉及排血阶段,直接进入止血程序。
4、物理封堵效应:
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等外用止血材料通过吸收血液膨胀后机械性压迫创面,同时为凝血因子提供附着支架,形成物理性屏障阻断出血。
5、抗纤溶抑制:
氨甲环酸类止血药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阻止已形成的血凝块被过早溶解。这种保护性机制作用于止血后期阶段,与排血过程无关。
使用止血药期间应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二次出血。外伤出血可配合局部加压包扎,内脏出血需绝对卧床。日常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动物肝脏等食物,有助于维持正常凝血功能。出血量较大或持续不止时需立即就医,排除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等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