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生儿黄疸可通过加强喂养、促进排便、避免感染、监测胆红素、及时光疗等方式实现。新生儿黄疸主要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多数属于生理性黄疸,少数可能由溶血性疾病或肝胆异常引起。
1、加强喂养足量母乳或配方奶喂养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胎便排出。胎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尽早排便能减少肠肝循环对胆红素的重吸收。建议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哺乳,按需喂养,每日哺乳次数不少于8次。母乳不足时可补充配方奶,避免脱水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
2、促进排便轻柔按摩婴儿腹部或进行被动操可刺激肠蠕动。排便不畅时可用棉签蘸取植物油轻柔刺激肛门周围。保持每日排便3次以上,若超过24小时未排便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可能。排便时观察粪便颜色,若持续呈陶土色可能提示胆道闭锁。
3、避免感染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生感染性黄疸。护理时需严格手部消毒,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注意脐部消毒护理,使用75%酒精每日消毒2次至脐带脱落。出现发热、吃奶差、精神萎靡等感染征象时,需立即就医排查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
4、监测胆红素出生后24小时起需每日经皮检测胆红素值,高危儿应增加检测频率。胆红素上升速度超过每小时5μmol/L或峰值超过256μmol/L时需干预。母婴血型不合者出生后即需监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警惕溶血性黄疸发生。
5、及时光疗当胆红素接近光疗阈值时,可采用自然日光照射辅助退黄,注意避免直射眼睛和着凉。病理性黄疸需住院接受蓝光治疗,光疗期间需补充水分和钙剂。严重溶血或胆红素脑病高危患儿可能需换血治疗,Rh溶血患儿母亲下次妊娠前需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
除上述措施外,孕妇妊娠期应定期产检,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新生儿出院后需继续监测皮肤黄染程度,重点观察眼白、面部及胸腹部黄染进展。母乳性黄疸通常无需停母乳,但需加强监测。保持适宜室温避免低体温,穿着浅色衣物便于观察肤色变化。若发现四肢末端黄染、嗜睡或拒奶等异常,须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