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精神病患者拒绝服药时,可通过心理疏导、调整药物方案、家庭支持等方式改善依从性,同时需明确拒绝服药的原因,如药物副作用、病情认知不足等。精神病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1、心理疏导: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缺乏正确认知或对药物副作用产生恐惧而拒绝服药。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性质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缓解其心理负担,提高服药依从性。
2、调整药物方案:部分患者因药物副作用如嗜睡、体重增加、口干等而拒绝服药。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或采用缓释剂型减少服药频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接受度。
3、家庭支持:家属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家属应了解疾病知识,避免指责或强迫患者服药,而是通过耐心沟通、陪伴和鼓励,帮助患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同时,家属可协助患者记录服药情况,提醒按时服药,必要时陪同就医。
4、药物管理策略: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可采用长效注射剂或植入剂等替代口服药物,减少患者自行停药的风险。医生可制定个体化的服药计划,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的服药时间和方式。
5、社会支持与康复训练:患者可通过参加社区康复活动、加入病友互助小组等方式,获得情感支持和疾病管理经验。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增强治疗信心,从而改善服药依从性。
精神病患者拒绝服药的原因复杂多样,需从心理、药物、家庭和社会多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加强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避免病情恶化。家属和患者应保持与医生的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治疗中的问题,共同制定适合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