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各种皮肤癌的症状分类说明如下:一、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因皮肤的鳞状上皮细胞发生恶变而得名,是常见的典型皮肤癌之一。鳞癌多数发生于原来有慢性炎症的部位,如烧伤疤痕、慢性溃疡、红斑狼疮、银屑病等患处,而很少发生于正常的皮肤和黏膜。鳞癌的早期表现是红色的小硬结,表面可以呈疣状或乳头瘤状;也可表现为边缘清楚的溃疡,底部高低不平,有小的肉芽突起,容易出血。开始时鳞癌不引起疼痛,易被忽视。以后溃疡扩大,边缘外翻,或在溃疡面上长出菜花状新生物,此时可能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于唇、舌、外生殖器部位的鳞癌,转移尤早。一旦鳞癌引起疼痛时,多数已侵犯深部组织和发生转移,此时治疗将十分困难。因此,当皮肤和黏膜慢性炎症部位出现异常改变时,一定要及时进行诊治和进行病理检查。二、基底细胞癌 因癌细胞的形态像皮肤的基底细胞而得名。与鳞癌相反,基底细胞癌往往发生在外观正常的皮肤上。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形态亦多种多样,但仍有以下特点:好发于有毛发的部位,特别是头皮、眼周、鼻翼、鼻唇沟等暴露部位。起初为细小、圆形、珍珠样高出皮面的小隆起,以后形成硬结或小溃疡,在眼周和鼻部的溃疡可以很快向深部发展,但淋巴结转移要比鳞癌少得多。另外,有一种称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在硬结或溃疡处出现黑色素沉着,易被误为黑痣而放松了警惕。基底细胞癌的恶性程度虽不高,转移也很少,但易引起组织破坏,宜及早发现和治疗。三、原位癌 又名鲍温病,因为癌变的细胞长期在表皮内局限性地发展而得名。患者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常发生于躯干及四肢,多为单发。早期为不引人注意的暗红色丘疹,上面有鳞屑或结痂,以后渐渐扩大呈片状或环状,上覆厚痂,易被误认为是银屑病或湿疹。如不治疗,日久会演变为鳞癌。值得注意的是,据统计患此病者半数以上并发内脏肿瘤,可见早期诊断和详细的全身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四、湿疹样瘤 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为乳房湿疹样癌,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的妇女。起病时为单侧乳头和乳头晕部红斑,边界清楚,有少量渗液和结痂,状似湿疹,有瘙痒和灼痛,但按湿疹治疗无效。日久范围会逐渐扩大到乳晕以外的皮肤,同时可以发现乳房内肿块。单侧发病和湿疹样表现是本病的特点。现已知本病常伴发乳腺导管癌肿,故诊断愈早愈好。另一种称为乳房外湿疹样癌,5 O岁以上的男女均可发生。好发部位为女阴、阴囊、阴茎、肛周、腋窝、脐窝等有大汗腺分布的部位。开始亦为红斑、渗出、瘙痒,与乳房湿疹样癌相似,按湿疹治疗无效,诊断明确后以手术切除最好。乳房外湿疹样癌也可伴发大汗腺癌肿和其他内脏癌肿,需作全面检查以排除之。五、恶性黑瘤 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皮肤癌肿,很容易发生转移。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外伤和日晒是可能的诱因,既可发生于正常的皮肤和黏膜上,也可发生于交界痣上。最常见的有表浅型和结节型两种。表浅型好发于男性背部和女性的小腿部,呈弧形或不规则的黑褐色或灰色斑片,上有大小不等的结节,不断向周围扩展直径可达2.5 cm。结节型好发于头面部、掌跖、肢端、指甲下等处,也可发生于黏膜。起初为黑色隆起如“白疱”状,以后迅速增大、破溃,很早出现转移。因此,40岁以上的人,如果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上发生黑色的结节状损害,或是原有的交界型黑痣突然扩大至1 cm以上,或出现皮肤变得粗糙、破溃、出血及色泽改变时,均要怀疑是恶性黑瘤。不过,由于皮肤癌起病隐匿,发展也较缓慢,有时易与一些常见的皮肤良性新生物相混淆。有些细心的人也会为皮肤上出现某些良性新生物而感到不安。所以还是有必要予以正确认识。六、黑痣 即色素痣,这里指的是出生时看不到而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表现出来的深色新生物。医学上分为两种,一种叫做交界痣,指痣细胞位于表皮底层和真皮上层。这种痣多发生于掌、跖、生殖器或躯干部,通常直径只有几毫米,表面光滑,无毛发,略隆起皮面,呈棕色或深棕色。青春期以后可以自行消退,也可以向深部发展形成皮内痣。另一种叫皮内痣,多见于成人的面颈部,呈圆顶乳头状隆起,颜色可从正常肤色到深棕色,可含有毛发,一般为豌豆至樱桃大小。内痣除了会影响美观外,是极度良性的,不会恶变。与此相反,交界痣如发生在掌跖受压处,或腰肩易摩擦的部位,则有可能发生癌变,此时原有的黑痣扩大,隆起,变黑,破溃,出血或周围出现卫星痣等,均是恶变迹象,应提高警惕。各种皮肤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由于皮肤癌发展缓慢,中、晚期病人切不可任意放弃根治机会,因为即使是复发的病人还能得到70%以上的五年生存率。更多相关信息你也可以登录中国生物抗癌网(http://www.clsbio.com/azbk/pfa/)或拨打400-049-9120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