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感染通常由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感染源、免疫力低下、不良卫生习惯及动物接触等因素引起。主要有食用未煮熟肉类、饮用生水、接触感染者排泄物、免疫力缺陷疾病、与家畜密切接触等原因。
1、食用未煮熟肉类未彻底加热的牛肉、禽肉等可能携带大肠埃希菌,尤其是O157:H7等致病性菌株。肉类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可能被动物肠道内容物污染,烹饪时中心温度需达到70摄氏度以上才能有效杀菌。感染后可能出现腹痛、血性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日常应避免食用生肉制品,处理生熟食需分开厨具。
2、饮用生水未经消毒的河水、井水等自然水源可能被动物粪便污染。部分菌株可在水中存活较长时间,直接饮用或用于清洗生食果蔬均可能导致感染。农村地区使用粪肥灌溉的蔬菜风险较高。建议将水煮沸1分钟以上再饮用,外出时可选择瓶装水,生食蔬菜需用流水充分冲洗。
3、接触感染者排泄物照护腹泻患者时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特别是婴幼儿尿布更换环节。菌体可通过污染的手部、衣物或环境表面间接传播。医疗机构和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感染。接触排泄物后需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被污染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4、免疫力缺陷疾病艾滋病患者、化疗后人群等免疫抑制状态者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肠道菌群失衡时,条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能过度繁殖并侵袭肠黏膜。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进行粪便培养检查。
5、与家畜密切接触牛、羊等反刍动物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自然宿主,农场工作者接触动物粪便后未彻底清洁可能感染。参观宠物动物园或农场后,儿童触摸动物又吮吸手指的行为风险较高。接触动物后需立即洗手,工作场所应配备消毒设施。
预防大肠埃希菌感染需建立多重防护措施。食物处理要做到生熟分开,肉类充分加热,蔬菜水果彻底清洗。个人卫生方面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揉搓所有手部表面。婴幼儿用品需定期消毒,照顾腹泻患者时应做好隔离防护。出现持续腹痛、血便或发热症状需及时就医,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应警惕严重并发症。日常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