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需要造瘘主要是为了缓解肠道梗阻、减少术后感染或控制病灶范围,常见于肿瘤引发的肠道阻塞、中晚期癌症或术后辅助治疗以保护结肠愈合。造瘘的具体原因因个体病情而异,需结合医疗建议综合判断。
1、缓解肠道梗阻
中晚期结肠癌容易导致肠道阻塞,患者可能出现严重腹胀、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造瘘通过在肠道上开一个人工通道,引导粪便离开病变部位,不仅能缓解堵塞引起的不适,还能避免肠穿孔等危急情况。对一些无法立即手术切除的患者,造瘘是重要的过渡及保护手段。
2、避免术后感染
在结肠癌的根治性手术中,若直接将受损肠道重新连接,愈合过程中可能发生吻合口漏,即肠内容物从缝合处泄漏,容易引发腹腔感染或败血症。造瘘能暂时隔离粪便排泄与手术创面,给肠道恢复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3、控制病灶范围
有些结肠癌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例如肿瘤已扩散到其他器官或患者体质较弱无法耐受完整手术。这时造瘘能作为姑息性治疗方式,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它还为后续化疗、放疗创造较好的身体条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造瘘后的护理建议:
造瘘手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护理。
饮食:建议吃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避免辛辣油腻。
造口清洁:每天用温水轻轻清洁造口,并更换造瘘袋,保持皮肤卫生,预防感染。
定期复查:按时复诊,监测肿瘤情况和造瘘状态。
对于结肠癌患者而言,造瘘是保护肠道功能和术后恢复的重要手段。理解其必要性并配合护理,不仅能控制病情,还能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如需做决定时,请咨询专科医生获取个性化建议,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