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黏膜缺损、炎性反应、肉芽组织形成、纤维瘢痕修复及血管改变。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病变可深达黏膜肌层或更深,其发展过程涉及多层次的病理生理改变。
1、黏膜缺损胃溃疡最典型的病理变化是胃黏膜局部缺损,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灶。缺损深度通常超过黏膜肌层,严重者可穿透浆膜层导致穿孔。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表面常覆盖灰白色渗出物。黏膜缺损与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有关,同时伴随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2、炎性反应溃疡周围组织会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表现为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急性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期则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炎性反应既是机体对损伤的防御反应,也可能加重局部组织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3、肉芽组织形成溃疡底部逐渐由肉芽组织填充,这是机体修复的重要阶段。肉芽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构成,为后续纤维组织增生奠定基础。肉芽组织的形成质量直接影响溃疡愈合速度和瘢痕稳定性。
4、纤维瘢痕修复随着病程进展,肉芽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形成致密瘢痕。瘢痕收缩可能导致胃壁变形,严重者可造成幽门梗阻。纤维化过程中胶原沉积异常可能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功能,这也是溃疡愈合后仍可能遗留消化不良症状的原因之一。
5、血管改变溃疡底部及周边血管常出现增生、扩张或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增加促进血管新生,但部分血管可能因炎症破坏而破裂出血。血管改变既是修复所需,也是溃疡并发症如出血的重要病理基础。
胃溃疡患者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度饮酒。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条等,少量多餐减轻胃部负担。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有助于黏膜修复,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加重病情。若出现呕血、黑便等表现需立即就医。